> 旅游攻略 > “此诗最奇丽”的出处是哪里

“此诗最奇丽”的出处是哪里

你是否为古典艺术的美所打动?今天咱们聊聊苏轼的《水调歌头·昵昵儿女语》这首词。这首词源自苏轼与欧阳修的趣味对话,说起来还挺有意思的!

相关问题

这首词到底讲了啥?原来欧阳修问苏轼,哪首琴诗最好,苏轼推荐了韩愈的《听颖师弹琴》。欧阳却一眼看出,这诗虽然好,但描述的是听琵琶,不是听琴!这就跟他说:“哈哈,这猜对了!”

相关答案

苏轼灵机一动,将韩愈的诗改写成《水调歌头·昵昵儿语》。他真是聪明绝顶!在这首词里,苏轼用“昵昵儿女语”和“勇士”等意象,既保留了原意,又赋予新活力,甚至还加入了“真彩凤,独不鸣”的高傲,展现了他对琵琶音乐的深刻理解。

说到这词的艺术成就,它不仅展现了琵琶的音韵美,更让抽象的音乐变得生动形象。这就像是为无形的旋律画了一幅绚丽的画!苏轼的“隐括”之处,不仅传承了前人精髓,更展现了自己的独特魅力。

实质性思考

这不仅关乎古代诗词的艺术传承,更让我们思考:艺术创作中的借鉴与创新,究竟该如何把握?苏轼的这首词,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:灵感可以借鉴,但创新才是王道!

“此诗最奇丽”的出处是哪里

“此诗最奇丽”出自宋代苏轼的《水调歌头·昵昵儿女语》。

“此诗最奇丽”全诗

《水调歌头·昵昵儿女语》

宋代 苏轼

欧阳文忠公尝问余:“琴诗何者最善?答以退之听颖师琴诗最善。

公曰:此诗最奇丽,然非听琴,乃听琵琶也。

余深然之。

建安章质夫家善琵琶者,乞为歌词。

余久不作,特取退之词,稍加隐括,使就声律,以遗之云。

昵昵儿女语,灯火夜微明。

恩怨尔汝来去,弹指泪和声。

忽变轩昂勇士,一鼓填然作气,千里不留行。

回首暮云远,飞絮搅青冥。

众禽里,真彩凤,独不鸣。

跻攀寸步千险,一落百寻轻。

烦子指间风雨,置我肠中冰炭,起坐不能平。

推手从归去,无泪与君倾。

作者简介(苏轼)

苏轼(1037-1101),北宋文学家、书画家、美食家。字子瞻,号东坡居士。汉族,四川人,葬于颍昌(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)。一生仕途坎坷,学识渊博,天资极高,诗文书画皆精。其文汪洋恣肆,明白畅达,与欧阳修并称欧苏,为“唐宋八大家”之一;诗清新豪健,善用夸张、比喻,艺术表现独具风格,与黄庭坚并称苏黄;词开豪放一派,对后世有巨大影响,与辛弃疾并称苏辛;书法擅长行书、楷书,能自创新意,用笔丰腴跌宕,有天真烂漫之趣,与黄庭坚、米芾、蔡襄并称宋四家;画学文同,论画主张神似,提倡“士人画”。著有《苏东坡全集》和《东坡乐府》等。

水调歌头·昵昵儿女语赏析

唐代诗歌繁盛,音乐发达。唐人描写音乐美的诗歌,不乏名篇佳构。然而在宋词中,能成功地描写音乐的篇什,则寥寥无几。因为“诗难于咏物,词为尤难。” 而以词刻画无形的音乐,比之描绘花柳虫鱼等有形之物,更是难上加难。

苏轼此词根据韩愈《听颖师弹琴》名篇改写,大约作于公元1087年(元祐二年)苏轼在京师任翰林学士、知制诰时。原诗为:“昵昵儿女语,思怨相尔汝。划然变轩昂,勇士赴敌场。浮云柳絮无根蒂,天地阔远随飞扬。喧啾百鸟群,忽见孤凤凰。跻攀分寸不可上,失势一落千丈强。嗟余有两耳,未省听丝篁。自闻颖师弹,起坐在一旁。推手遽止之,湿衣泪滂滂。颖乎尔诚能,无以冰炭置我肠。”

诉诸听觉的音乐美,缺乏空间形象的鲜明性和确定性,是很难捕捉和形容的。但词人巧于取譬,他运用男女谈情说爱、勇士大呼猛进、飘荡的晚云飞絮、百鸟和鸣、攀高步险等等自然和生活现象,极力摹写音声节奏的抑扬起伏和变化,借以传达乐曲的感情色调和内容。这一系列含义丰富的比喻,变抽象为具体,把诉诸听觉的音节组合,转化为诉诸视觉的生动形象,这就不难唤起一种类比的联想,从而产生动人心弦的感染力。末后再从音乐效果,进一步刻画弹技之高,笔墨精微神妙,可说与韩诗同一机杼,同入化境。

苏轼这首词的“隐括”,虽保留了韩诗的总体构思和一些精彩的描绘,但又在内容、形式以及两者的结合上,显示了自己的创造性,从而使此词获得了新的艺术生命和独特的审美价值。